聽孔子講課是件愉快的事
2022-09-25 17:42:57 來源: 點擊:
孔子是一位有膽識、有遠見、有創(chuàng)新精神的教育家。他吸收生源,突破官學規(guī)制,施行“有教無類”,只要愿意學習,不論社會階層,不問出身貴賤,皆可入學。生源多樣,基礎不一,他“因材施教”“誨人不倦”,結(jié)合每個學生的優(yōu)長和欠缺,在寓教于樂中使弟子明道解惑!
孔子一生先后收徒三千多,沒有像西方近代發(fā)明的授課模式,弄一屋子學生,老師侃侃而談,至于每個學生的實際感受如何,是否聽得明白,要等到下課以后或自習時再說。孔子講學,不拘形式,或席地而談,交流切磋,老師可以提問學生,邊啟發(fā),邊指點;學生亦可向老師請教,在共同探討中潛移默化,深明學理;或信步于江河之畔、松柏之間,借眼前實物,現(xiàn)場教學,循循誘導,寓理于象,由表及里,舉一反三,讓學生抓住旨要。這方式放在今天,也會大受學生歡迎。
孔子很少空洞說教,而是因事而發(fā),循情析理,以古喻今,借景賦志。“歲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啟發(fā)學生修身養(yǎng)性應像松柏那樣,即使寒冬來臨,身處困境,也要堅守節(jié)操,不屈從惡劣的環(huán)境。孔子與學生來到河岸,長風振衣,天地蒼茫,他望著滔滔而去的河水,思接千古: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晝夜。”勸教學生珍惜光陰,努力上進,同時把學生帶入了宏闊蒼遠的歷史長河中,有對生生不息大自然的無限敬畏,更有對人生短暫的無盡惆悵。在潛移默化中,學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高。
孔子以“仁”“禮”“忠”“義”“信”等核心價值理念,教誨學生修身治學理政,在此前提下,又從受教者的旨趣生發(fā),和而不同,不要求弟子只守一種人生目標追求。有一次在和子路、冉有、公西華、曾皙交談時,孔子鼓勵大家自由抒發(fā)個人志向,前三位或立志“強兵”,或主張“富民”,或倡導“知禮”,孔子要么置之一笑,要么未置可否,都沒有打高分。最后發(fā)言的曾皙說:“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。”曾皙這番看似閑適的生活情態(tài)描述,卻深為孔子贊同:“夫子喟然嘆曰:吾與點也!”喟然而嘆,是曾皙的話觸動了孔子。曾皙所描繪的生活情景,超越了直接事功,直達自由境界。子路、冉有、公西華追求的富國強兵、人民用足、文明知禮非常重要,非優(yōu)異者不能為之,但不是孔子心中理想的社會,僅是實現(xiàn)美好愿景的充要條件。
孔子的思想,有時他最優(yōu)秀的學生也不能完全理解。周游列國時,衛(wèi)靈公的夫人南子要召見孔子,弟子們紛紛反對,因為南子很漂亮,又傳出過很多緋聞,弟子們認為像老師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不應該去。但孔子沒管,自己去了,發(fā)現(xiàn)南子并不像傳說的那樣不知禮,反倒是衛(wèi)靈公“重色輕德”,不由得一聲嘆息:“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”。讓孔子憂心的不是以色侍君的南子,而是她后面那位無視“仁德教化”的國家執(zhí)政者。他用行動告訴學生,看事物要看實質(zhì),不能只看表象。
在教學中,一些復雜的感觸和深奧的道理往往很難用直白的語言表達清楚,孔子就用比對法和排除法幫助學生領悟所表述的意思。有學生問孔子,他見到的老子是怎樣一個人,他說:“鳥,吾知其能飛;魚,吾知其能游;獸,吾知其能走。走者可以為罔,游者可以為綸,飛者可以為矰。至于龍,吾不能知,其乘風云而上天。吾今日見老子,其猶龍邪!”老子智慧精妙,境界高遠,孔子說老子像神話傳說中見首不見尾的飛龍。老子啥樣,你大膽去想。
孔子授課微言大義,意蘊多涵,而每個學生資質(zhì)悟性各有深淺,優(yōu)秀如顏回可“聞一以知十”,平常者也能有所收獲。
當然,孔子也沒有點石成金的本領,他曾說:“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(fā)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。”遇到不開竅的學生,他也只有耐心等待。也有學生大白天睡覺,孔子也會忍不住爆粗口,罵那“睡生”是“糞土”“朽木”。
孔子一生,弟子三千,賢者七十多,其中“賢者”,是當時的杰出人物。僅憑一己之力帶出這么多“治學”“理政”“外交”或“經(jīng)商”“軍旅”方面的高端人才,他老人家當然是偉大的教育家。(王筠)
來源:大眾日報